虾血细胞虹彩病毒(SHIV)是近几年来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之一,其传染性高,致病性强,如今已成为养殖产业的又一重大威胁。对虾大量发病,甚至是连片发病,很多对虾出现红体症状,肝胰腺萎缩并且色浅、空肠空胃,部分可见黑脚,突然间就大量死亡了。一旦发病往往损失惨重,急需养殖户警惕和防控。感染SHIV的虾造血组织、鳃丝、肝胰腺、附肢和肌肉的血细胞中出现嗜碱性包涵体和核固缩现象,因此命名为虾血细胞虹彩病毒。SHIV与2014年国家海洋局的科研人员从红螯螯虾中分离的红螯螯虾虹彩病毒(CQIV)的基因序列高度一致,属于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。2019年3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(ICTV)将SHIV和CQIV归类为一种病毒即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(DIV1)。
患病对虾出现空肠、空胃、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、软壳和部分个体体色变红、有的出现黑脚等症状,濒死个体会失去游动能力,沉入池底,在应激的条件下死亡率可达6成。
感染虹血细胞彩病毒(SHIV)的对虾没有太典型的单一症状,所以通过症状判断不太容易。单从红体这个症状看,感染SHIV引起的红体与桃拉病毒、白斑病毒、弧菌等引起的红体区别不明显,需要结合肝胰腺色浅、偷死、空肠胃、死亡率高几个症状同时出现来判断。如果没有准确的检测结果,不能确定究竟是不是SHIV引起。因此,养殖户如果需要确诊病原,最好是取病样到靠谱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,千万不要凭经验判断。

图2病虾身体发红、肝胰腺萎缩、空肠空胃

图3部分黑脚症状
从往年疫情监测情况看,广东、浙江、河北等省份流行率较高,尤其是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最严重。该病毒能在多种甲壳动物中传播,除了能感染虾类,也可以感染部分蟹类。有相关研究表明:SHIV发病水温为16~32℃,所有规格的虾都有检测出,4-7公分规格的虾检测率最高,温度高于30℃时阳性率显著下降;不同盐度均有检出,无选择性。易感宿主有南美白对虾、中国对虾、罗氏沼虾、红螯螯虾、克氏原螯虾、青虾。甚至在梭子蟹、冰冻南极磷虾和沙蚕也有阳性检出。
罗氏沼虾有一个特殊的症状:病虾头部和额剑相交的位置出现白点,业者也称之为“白头病”。
图4 “白头病”症状
目前对于虾血细胞虹彩病毒没有特效药,以预防为主:
(1)放苗前,池塘要严格消毒清塘,杀灭塘里各种有害生物;(2)可以适当套养一些底层鱼类,摄食粪便和死虾,减少疾病发生;(3)及时集污排污,减少池塘底部环境的恶化和水质的破坏;(4)增强免疫力,提高养殖品种抵抗恶劣环境和病原体的能力;(5)当发病后,应严格隔离发病池塘,饲养工具、水源不共用,以防交叉感染;(6)加强对苗种和可能传入途径(亲虾、虾苗、活饵料)等的检测,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灵敏、特异、快速、简便的检测技术和诊断方法,对及时发现虹彩携带和感染对虾,从源头上切断该病原的传播至关重要;(7)减少养殖对虾应激反应。强化管理措施,虾苗投放时保持虾塘与育苗池水温度、盐度、PH等的相近,始终保持对虾养殖池水藻相、菌相的稳定,减少分塘、养殖密度过大、拉网和过量换注水等可能导致产生应激反应的操作,应用大棚等设施将天气突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等。(8)尽量避免易感宿主混养。研究表明虹彩病毒具有较广的宿主范围,如南美白对虾、罗氏沼虾、青虾和克氏原螯虾等物种的混养,存在严重的病原传播风险,不建议在产业中应用。
来源 | 综合整理
声明:未注明来源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文章仅供参考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尽快联系我们,我们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