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蛎疱疹病毒 1 型(Ostieid herpesvirus 1,OsHV-1),是目前已知唯一以软体动物为宿主的疱疹病毒,属于疱疹病毒目,软体动物疱疹病毒科,疱疹病毒属。该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双壳贝类,尤其是对贝类幼虫及稚贝的致死率极高,可达 90 %以上,是软体动物养殖中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。长牡蛎、栉孔扇贝、魁蚶、太平洋牡蛎、葡萄牙牡蛎、近江牡蛎、欧洲扁牡蛎、菲律宾蛤仔、地毯壳蛤和欧洲大扇贝等双壳类品种。年轻牡蛎(包括幼体、幼苗和稚体)似更易受感染。
图1双壳贝类动物
发病的幼虫表现为食欲减退和行动活力减弱,出现症状后 5-6 天开始死亡,通常10天内全部死亡,感染幼体的病变主要见于所有器官的结缔组织,细胞呈纤维状,核变大,染色质出现在核周等。成年贝类则表现为食欲下降,闭壳肌收缩缓慢而无力,分泌黏液增加,死亡率较幼虫有所下降。总的来说,贝类的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,不同毒株、不同品种的病死率也不同。不同贝类的症状变化相差不大,主要表现为外套膜和消化腺组织溶解,出现消化道肿胀和血细胞浸润等现象。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及坏死脱落,间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,部分出现细胞核固缩,染色质边缘化等现象。
图2感染组织和病变示例图
注:光镜图A、B、C,透射电镜图D;(A)健康魁蚶肝胰腺;(B)受感染魁蚶肝胰腺小管紊乱;(C)出现染色质边集(黑箭头)和核浓缩(白箭头);(D)细胞核内分布核衣壳(黑箭头)、衣壳(黑色短箭头)和正在装配的核衣壳(白箭头)。
1. 传播机制
牡蛎疱疹病毒1型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,包括贝类个体间的水平传播及垂直传播、海水传播、水中颗粒传播、其他生物传播等。牡蛎疱疹病毒能够在海水中存活一段时间并维持感染力,如果附着或寄生于水中有机颗粒、浮游生物及大型海藻上,则存活及维持感染力的时间更长,贝类有可能通过摄食过程接触这些病毒而感染。因此,海水、水中颗粒物及其他生物均可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。2. 流行情况
牡蛎疱疹病毒1型的爆发与季节有很大的关联,主要发生在高热的夏季。如北半球部分国家 OsHV-1的爆发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,在南半球,OsHV-1主要在11月至第二年3月流行。牡蛎疱疹病毒的季节周期性与水温显著相关,研究结果表明,牡蛎疱疹病毒主要是在高温下爆发的,在16℃以下,很少发生严重的贝类死亡事件。目前,牡蛎疱疹病毒1型暂无有效方法治疗,主要以预防和控制为主:
1、过滤:牡蛎疱疹病毒不仅在海水中游离存在,更多的是附着于各种颗粒物上,包括浮游生物、饲料、粪便、组织碎片等。因而过滤可以较好的去除海水中的病毒,减少病毒传播。
2、消毒:使用合理的消毒程序对海水及贝体消毒,可有效预防牡蛎疱疹病毒传播。
3、检测:选择有效检测手段,确保所选苗种、环境、饵料等不携带病毒,也是重要的防控手段。
为保护贝类养殖设施和周边环境,防止引入病毒,华峰生物推出一款新产品:牡蛎疱症病毒 1 型(OsHV-1)核酸检测试剂盒。该试剂盒采用PCR-荧光探针法,能帮助养殖企业准确、及早检出OsHV-1,从而指导采取相应防控措施、减少相关损失。
来源 | 综合整理